最近读到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,非常值得推荐,这里摘取一个章节分享,如果你觉得好,想继续阅读了解全文,原文链接贴在文末。
语言是一种高度压缩的世界建模工具。不同语言在建模世界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,不仅体现在语法和词汇上,更深层地影响着我们理解时间、空间、因果、情感、行动和“自我”的方式。
在这方面,英语与汉语代表了两种极为典型、甚至可以说是对偶的认知范式:
1. 英语:线性逻辑与拆解分析的表达系统
英语属于拼音型的表音文字体系,核心特征是将语言信息线性展开。其结构强调句法清晰、时态精确、逻辑分明,强调“谁做了什么、在何时、对什么”。
英语的关键特征包括:
语法驱动:意义由结构决定。主谓宾、时态、从句、修饰顺序决定句意。
线性因果:一句话就是一条思维链,沿着时间轴或因果链展开。
词义明确、组合灵活:词元较小、意义原子化,便于精密拆解和组合。
低上下文依赖:句子自包含度高,脱离语境仍然较易理解。
思维影响:
鼓励演绎推理,强调分析、分类、定义。
善于处理线性过程与可控变量,例如工程、法律、技术文档。
支持分布式协作与精确执行,因此成为工业文明的理想语言操作系统。
2. 汉语:封装、语境与语义压缩的认知方式
汉语是一种高度封装的表意文字体系。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语义原子,同时带有图像性、音韵性和文化性,其信息密度远高于单个英文字母或音节。
汉语的关键特征包括:
字义即宇宙:一个字即一个意义单元,既指物又含义,甚至蕴含哲学。
高语境依赖:意义不是由语法决定,而是由上下文激活。
低形式结构,靠语感驾驭:语序相对自由,主语省略、时态模糊但不妨碍理解。
语言即图像:汉字为象形、会意、形声,带有图像性思维基础。
思维影响:
倾向整体认知、模糊关联、情境感知。
鼓励意会、不拘于形式,偏好模糊逻辑和“多义并存”。
在表达哲学、情感、意象、美学上极具表现力。
支持文化的长周期延续,适合非线性、经验密集型文明。
小结:两种语言,两种大脑模型

在现代人工智能语言模型逐步展现出类人类的“生成能力”之后,我们惊讶地发现:它们在生成语言的过程中,并不像英语那样靠严格推理,而更像汉语那样在上下文中“激发”意义,从全局语义场中“涌现”答案。
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:汉语的认知范式,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贴近人脑的工作方式,也更贴近AI未来的生成逻辑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