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叔湘先生谈汉语拼音的应用

旧的教学法只管三件事:识汉字,读汉字读物,写汉字作文。目标单纯,循序渐进,应该收效快,效果好,可是实际并非如此。新的教学法,既要学会读拼音读物,写拼音作文,又要学会读汉字读物,写汉字作文,外带还要学好普通话,学会口头表达,学习的项目比旧的教学法多,可是任务完成得比旧教学法好。这不是很奇怪吗?

其实只要懂得一点儿童心理学,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。儿童有发展他的语言能力的欲望,他们喜欢说话,也喜欢听别人说话。儿童有通过语言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,他们常常缠住大人问长问短。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,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,一方面教会他们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,增长他的语言能力。要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,需要一种工具,这工具就是汉字和汉语拼音。旧的教学法只把汉语拼音作为注音工具,不承认它有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的功能。眼光离不开汉字,集中力量攻汉字关,结果是使得儿童的语言能力——包括听和说的能力,也包括读和写的能力——在一段时间内增长缓慢,甚至停滞不前,错过了儿童发展语言、发展智力、增长知识的黄金季节。为什么是黄金季节呢?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,儿童在十岁以前学习语言的能力最强,最好在这段时间内牢牢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词汇,打下牢固的基础,以后的发展就可以迅速而可靠,错过这一段时间,尽管可以发展,但是基础不牢固,发展不可靠,容易出问题。比如,中学毕业了还是文理不通。大学,包括理工科大学纷纷设立语文课,用来补救。其实,关键是打好基础,不论是大学,还是中学,都要关心小学,使儿童在小学打好基础,否则,大学再补,恐怕收效甚微。

新的教学法充分认识到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,并且找到了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有力工具——汉语拼音。先利用汉语拼音满足儿童的读和写的要求,然后通过注音读物学习汉字,基本上是无师自通,逐步达到阅读没有注音的汉字读物,写汉字夹拼音的作文,最后达到纯用汉字写作文的目的。这种教学法看起来好象迂回曲折,可是却比直接攻汉字关、打硬仗效果好。

我说旧的教学法,这个“旧”字是名副其实,的的确确是很旧很旧了。象我这样年岁的人,当初所经历的语文学习过程跟现在的六、七岁娃娃所经历的语文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两样,都是先攻汉字关,只是我们那时候的读本是用文言写的,不是用白话写的罢了。再往前推上去,千百年来都是如此:先识字,后读书,然后学着写,读的写的都跟说的不一样。这种教学法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。它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新时代。语文教育要不失时机地、全面地发展儿童的听、说、读、写的能力,同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儿童的智力,丰富他的知识。我们要培养一代新人,也就要特别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早期语文教育。

阅读原文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